2009-12-07

郑永飞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12月4日下午正式对外公布。我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郑永飞教授光荣当选。

  另外,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我校1963届近代力学系校友王自强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加上此前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1961级无线电系校友董春鹏研究员、1987级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校友邓中翰博士,据初步统计,目前我校毕业生中已有4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永飞教授1959年10月生于安徽省长丰县,1982年、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学系,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1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2-1993年任德国图宾根大学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93年秋回国任中国科大副教授,1994年底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曾任图书馆VIP地球和空间科学系主任,现任图书馆VIP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

  郑永飞教授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在矿物同位素分馏系数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造山带岩石成因同位素示踪与化学地球动力学、同位素体系理论模式及其地球化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部分论文已经被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SCI刊物引用达2580余次(ISI论文引用排名榜进入世界地球科学家前100名)。编著《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主编《化学地球动力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同位素体系平衡的地质年代学和动力学效应”、“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和热液蚀变”和“大别-苏鲁陆壳俯冲带深部脱水和熔融及其元素分异效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扬子板块俯冲的壳幔地球化学循环”和“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形成和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国家973项目“深俯冲地壳的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大陆俯冲化学地球动力学”等。

  郑永飞教授2008年分别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长江学者成就奖,2005年当选美国矿物学会会士,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1994年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为1994年度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1994年度首批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入选者。

  现任《Terra Nova》和《Geochemical Journal》Associate Editor;《科学通报》副主编;《Chemical Geology》、《Lithos》、《Ore Geology Review》和《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杂志编委;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美国The Geochemical Society、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和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以及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chemistry等学会会员。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外籍院士选举工作与院士增选工作同年进行。据悉,今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从296名有效候选人中评审选举出35名,比起2007年增选29名院士要多出6名。新当选的35名新院士中有5名女性科学家,60岁以下的27名,占新当选院士总数的77%。与院士增选工作同步进行的外籍院士选举工作,经过院士推荐、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选举,6位国际著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增选结果经各学部常委会确认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审议批准,并已报国务院备案。

  据统计,经过此次增选后,中科院院士总人数达714,外籍院士达56名。

 

                                                                               (新闻中心 综合报道)